博鳌镇隶属于海南省琼海市,中心位置位于东经110°35'34",北纬19°9'55"。位于琼海市东部海滨,万泉河入海口。东临南海、南与万宁市交界,西与琼海市朝阳乡、上甬乡相邻,北与潭门镇接壤。距离琼海市嘉积镇17千米、海口市105千米、三亚市180千米。
博鳌是海南著名的“十大文化名镇”之一,是国际会议组织——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性会址所在地。
2002年3月,博鳌镇面积为86.75平方千米,辖17个行政村 。2015年,总人口2.9万人,全镇总产值增长8%,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%。镇政府财政收入436万余元。
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。
名称由来
“博鳌”的含义是鱼类丰(多)硕(大),用通俗语言表述就是“鱼多鱼肥”的意思。
博鳌最早是作为一个“浦”的名称,博鳌浦即鱼类丰硕之浦。疍家人最基本的社会意识和愿望,正是盼望有一个“鱼多鱼肥”的良好的疍民生存环境。
历史沿革
早在宋代,博鳌就有疍家人居住和繁衍生息。宋天圣元年(1023年),疍家人集资在博鳌建起三江庙,此时在此居住的疍家人已有一定数量和规模。
博鳌镇因滨博鳌港而得名。明初称博鳌浦乡,明末改称博鳌乡,居者为疍民。
清袭明制,沿称至中华民国十八年(1929年)。
民国十九年(1930年),撤销博鳌乡,划归乐会县首善镇(民国三十六年改称附城镇)管辖。
1950年7月,博鳌属乐会县二区(乐城)管辖。1955年6月,设立博鳌乡,属乐城区管辖。1958年10月,撤销博鳌乡,划归朝阳公社管辖。1958年12月1日,乐会、琼东县合并为琼海县。1961年3月,从朝阳公社分出设立博鳌公社。
1983年9月,改称博鳌区,下辖博鳌、东海、东屿、田埇、珠联、朝烈等6个乡。1987年,博鳌区改为博鳌镇,下辖6个乡改为6个行政村。
2003年,撤销九曲江乡的北山、北岸、沙美、培兰等4个行政村与朝阳乡、博鳌镇合并,设立博鳌镇,镇政府驻地在原博鳌镇。
历史文化
天后娘娘
天后娘娘就是妈祖,相传是福建省莆田市林姓人家的女儿,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(960年)。传说她从小就持斋吃素,侍奉神灵。她羽化升天后,经常在海上救难,保护人民船只平安,于是受皇帝敕封为“天后”“圣母”。早在宋元时代,“天后娘娘”便随福建商人落籍海南。据史书记载,“海南岛最初的天后庙,那是元朝时代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”(小叶田淳《海南岛史》)。《琼州府志》中对天后庙做明确记载的就有12个,几乎遍布海南沿海的乡镇.
水尾圣娘
又称南天夫人,人们设水尾圣娘庙供奉,现文昌东郊西南二华里仍存。据记载“明正德年间,有石炉飞至此,因建庙焉。”清光绪元年(1875年)曾重修,其上有大书法家张岳松“慈云圣母”手笔。水尾圣娘在海南影响也是很大的,且随海南人漂洋过海在东南亚国家落户。在国外,水尾圣娘庙是海南人集结的场所。
108兄弟
据传,清咸丰年间,有一次,海南岛108人从文昌铺前港同乘一艘海船去南洋谋生,途中风浪覆舟,农历九月十五日被某岛载南王所捕,除一厨工逃脱外,均被误认为是海盗而被杀。后来108兄弟变成了海神,扶弱救危,显圣海上,被封为“昭应英烈108忠魂”,后人建庙祭祀称“昭应庙”、“孤魂庙”或“兄弟公庙”。海南侨民、渔民多建此庙祭祀,以保平安。在泰国、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国海南人聚居的地方建有此庙。
此外,还有木头公,三江晶信夫人等。《正德琼台志》载三江庙“在县(乐会)东十里博鳌浦,宋天圣元年,乡人建祀三江晶信夫人,七月二日持牲致祭。”
轶闻传说
在博鳌,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:
往昔万年,南海龙王敖钦的女儿“小龙女”艰难中诞下一子。名“鳌”。此子诞生时,龙翔风跳舞、百鸟齐鸣,金光普天。而“鳌”长相奇异:龙头、龟背、麒麟尾。
龙王见女儿竟生此怪物,勃然大怒,一气抽出腰间玉带抛向河海间,形成“玉带滩”,阻隔“鳌”母子欲归南海之路。小龙女苦苦哀求,望龙王认“鳌”,却三秋未果,心力交瘁终面向南海化作“龙潭岭”。
“鳌”见此景,凶性大发,兴风作浪,祸及百姓。观音闻讯,足踏莲花宝座赶至南海边,聚百川千水为万泉河,降惊涛骇浪为龙滚河,合纵溢横流为九曲江,拢三江汇聚鳌头直泻南海。掷金牛一头,形成“金牛岭”阻止水患;并在三江之地施五百法器,天降财宝,地涌甘泉,民间流传的“财源茂盛达三江”一说由此而来。
观音与“鳌”斗法七十二回,终将“鳌”收服点化成“鳌龙”。观音乘“鳌龙”往西而去。卸下莲花宝座化作“莲花墩”。“鳌”留下原身化作了“东屿岛”;留下身后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宝地——世人称为“博鳌”。
|